幸存的鞑靼人、跟着明军通过了嘉峪关之后,没几天,人们就到达了大明朝直接统治的肃州卫。
这是个好地方,有清澈的溪水、水草丰腴的开阔草场、连绵的庄稼地,还有雄壮的城楼与原野上的牛羊。秋高气爽,景色宜人。
丞相脱火赤随众进了卫城,在城中吃到了羊肉挂面。
当年元朝鼎盛时期,蒙古人便很喜欢这种食物。
但他们退到草原之后,面食便成为贵族才能享用的稀罕物,普通蒙古人根本得不到面粉,他们的饮食就改变了。
反而是河西走廊这边的汉人,依旧爱吃挂面。
大家在饭厅里都很高兴,屋子里的人并不是太多,却是一片热烈的气氛。
人们一边兴致勃勃地交谈着,一边擦着脑袋上的汗。
满屋子吵闹,这时候如果谁说话声音太小、坐在对面的人根本听不到。
“嗡嗡嗡”的嘈杂声中,还夹杂着“呼呼呼”吸面条的声音,动静非常大。不远处好几个鞑靼人砸吧着嘴,已经表达了挂面的美味。
大多鞑靼人都信了,不吃猪肉猪油,这羊肉汤挂面正合大家的口味。
唯有脱火赤的心情沉重,他闷头将一大筷子面条塞进嘴里,一边咀嚼,一边有些出神。
整个事件,大半由脱火赤谋划,至少他是发起阴谋的人。
几年前,脱火赤就和枢密院知院阿鲁台商议过,如何利用大明、消灭瓦剌人;也就是“借刀杀人”。
鞑靼人有这样的谋略很简单,他们尝试过多次、发现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打败瓦剌人;于是想到借大明国的军力,也是情理之中。
当时脱火赤与阿鲁台谈得很顺利,几乎达成了共识。
阿鲁台很支持脱火赤的谋略,消灭瓦剌势力、能让“蒙古国”再次一统草原,剪除威胁者,并维持枢密院和中书省等蒙古国官僚体系、让大伙儿有途径从诸部落中得到好处。
还可以打通西面的贸易路线。
除此之外,阿鲁台还有信仰上的执念。他非常虔诚,担心如果让西蒙古持续强大,瓦剌人可能会变成异教徒。
但那段时间、因为大明国爆发了内战,许多鞑靼人看到了机会。
人们便抛弃了这个谋略,先后加入了袭扰大明边境劫掠财货的人马之中。
借刀杀人的方略被放弃,直到明军北伐、鞑靼人遭受重创。
后来本雅里失汗的本部人马大败、落入瓦剌人之后,脱火赤率残部历经周折逃到哈密国,一直疲于奔命。
等到阿莎丽生下本雅里失汗的子嗣之后,脱火赤才幡然醒悟;他意识到了机会,便开始谋划这次“借刀杀人”的阴谋。
脱火赤先让随行的一个鞑靼小头目,“无意间”得知了蒙古小王子的存在;然后脱火赤借故殴打那小头目,并扬言迟早要杀之泄愤。
不出所料,小头目逃走了,能投奔的地方只有瓦剌部落。
结果此事便引来了瓦剌人的威逼以及攻打。
瓦剌人中计之后,整件事要成功仍然很难,充斥着各种不确定的事。其中最难的就是阿鲁台的配合,毕竟相隔太远无法联络。
阿鲁台在瓦剌人部落中有奸细眼线,但不一定能得到有用的消息;当然阿鲁台要从瓦剌人反常攻打哈密国的大事中、猜到脱火赤的用意,也并不容易。
只不过脱火赤仍心存希望,毕竟他与脱火赤共事多年,彼此也商议过“借刀杀人”的国策。以阿鲁台的见识,有可能想到脱火赤的方略。
之后事情果然出乎意料地顺利,阿鲁台的反应,说明他已主动与脱火赤合谋。俩人简直是心意相通。
就在脱火赤感到侥幸的时候,最大的意外发生了!明军忽然调动大股马兵来救,并找到了瓦剌人阻击的地方。这是脱火赤完全没有想到的。
形势骤变,变得非常糟糕。
如果没有明军来救,瓦剌人屠戮了几百明军护卫、抓到了脱火赤与阿莎丽等人,事情仍然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。
虽然瓦剌人与鞑靼人之间,相互仇恨;但是,瓦剌人除掉本雅里失汗的儿子之后,拿脱火赤来交换大批牛羊、才是正常的做法,瓦剌人鞑靼人都很了解对方。
相比挑起了大明朝廷的愤怒,脱火赤觉得、损失点牛羊十分划算。
然而,现在事情并没有像预料中一样发生,脱火赤感到处境非常麻烦。
最危险的地方在于,汉人怎么会想到调兵来救?
他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脱火赤的阴谋?
脱火赤越想越觉得担忧,心道:朱棣的二儿子怎会如此可怕?
就在这时,脱火赤才发现坐在对面的阿莎丽,她正用审视与疑虑的目光看着自己。脱火赤感觉到,阿莎丽可能已有点怀疑自己。
阿莎丽见脱火赤抬头,便道:“丞相不太高兴?”脱火赤不愿意告诉她实情,因为拿她的儿子做诱惑、她可能会很生气,并由此作出甚么不可理喻之事。
何况这个阴谋比较隐蔽,如今脱火赤并不能完全确实、事情已经暴露;多一个人知道,便多一分危险。
“半喜半忧罢。”脱火赤面无表情,不急不慢地说道。
阿莎丽道:“喜是当然,大家死里逃生,都很高兴,看看周围。忧又是为甚么?”脱火赤不动声色道:“长远看,明国有个太厉害的皇帝、却年轻力壮,对我们绝非好事。朱二不是等闲之辈,回头想想这次援军的路程、速度,还有朱二获得消息的及时,哪一样是容易做到的?”阿莎丽思索了片刻,轻轻点头,算是勉强认可了脱火赤的理由。
他们不再说话,继续埋头吃面,然后回落脚的房屋休息。
明军与鞑靼人在肃州卫修整了一天,次日东行、进入河西走廊腹地。
一路上明军的人马逐渐减少,许多兵马都是从河西走廊调集的,此时先后回驻地去了。
负责安排此行的汉人文官,继续他之前的职责,要求护卫带着鞑靼人去北平。护卫军里多了一股马兵,便是那个姓王的侯爵、以及他的部下。
……朱高煦派去西北的侯爵是王彧。王彧的奏报以加急快马、送到河南行营之后,君臣数人便谈论起了他的事。
在场的文武仍是那几个位高的人。除此之外,皇贵妃沐蓁穿着一身灰色袍服,正在旁边侍候朱高煦,她也在兴致勃勃地听大伙儿说话。
高贤宁的声音道:“宁远侯熟悉地形,准确地找到了瓦剌人可能出现的地方,实乃圣上麾下之良将。若非王将军在奏报中提到弱水,臣还不知道有这么一条河流哩。”朝廷大员当众夸何魁四的爹,何魁四谦虚也不是、受用了也不太好,他沉吟片刻,开口道:“瓦剌人要绕开哈密卫(哈密国)等关外七卫,还要有水源,确实只能大致循着弱水的流向南下,几乎没有别的选择。不过圣上知人善用,当机立断,方为制胜关键。”朱高煦笑道:“朕至少知道,何福曾先后几次在西北带兵,起码比朕更了解当地实情,极可能也比在座诸位都了解。因此这件事的关键,还是朕用了王彧,没有用淇国公等三位大将。”顿时王斌等人,皆面有恍然之色。
勋贵大将们在京师歇了很久,之前他们都想领这个差事,丘福、王斌、韦达曾主动请缨。但朱高煦最后选了王彧。
大明朝上下尊卑、等级森严,何福虽为西北总兵官,但他是个侯爵;如果前往宁夏府的人是国公,地位就比何福高,很多事情都能掣肘何福。
王彧就不一样,他也是侯爵,但论资历威望比何福差远了。
况且何福又有实权官职在身,完全可以在诸事上作主,保证何福能及时决策。
何魁四道:“此番援军的运气也是不错。王将军与家兄虽马不停蹄,仍是迟了。幸得瓦剌军不愿强攻,围困官军护卫长达四五日,方为官军增援延长了时日。”朱高煦听罢转头道:“很多事都要靠运气,哪能次次神机妙算?无非就是事先掂量一下,万一运气不好、是否能承担。”他赌性不改,但多年以来,总算是悟到了刚才的后半句话。
何魁四又恭维道:“若非圣上当机立断,运气也是无用。那时臣推测诸事,多出偶然、全无凭据,连臣自己也不敢尽然相信。唯有圣上有此气魄,果断裁决。”实情已有了结果,朱高煦便轻松地说道:“有些事情是偶然,有些道理却是必然。朕权衡之后,赌一把也无妨啊。”众人陆续拜道:“圣上英明神武。”朱高煦看到大臣们庆幸与膜拜的样子,又看了一眼旁边的沐蓁、见她满是仰慕的神情,顿时他的心情甚为愉快。
不管怎样,赌赢了总是好事。
他起身道:“朕不去西北了,这回只消实地巡视一番、九边的东段情况。待大河上的舟桥架好,咱们便先去彰德府。”